最近在一些美西方舆论中,“中国经济崩溃论”又沉渣泛起。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极度唱衰今天中国经济的同时,却对过去中国经济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以制造出一种“厚古薄今”的对比和反差。但事实上,他们和一路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是同一群人,或者说同属一个群体。他们的结论早就下了,逻辑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情况来更换相应的素材。而每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出现都以这些论调自身的崩溃为结局,这一轮也不可能出现例外。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确实面临着新的困难挑战。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之概括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会议还作出了总体判断,认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概括和判断是实事求是、不避讳问题的,更是具有高度确定性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波浪和曲折,可能会让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有一些颠簸,但决不可能产生倾覆性的后果,也不会扭转前行的方向。
上海夜景,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恐怕内心也从来没有期望过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他们的叙事中充满着自相矛盾的说法。上一秒钟他们可能还在渲染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太好对其利益构成威胁,下一秒钟就开始谈论中国经济要衰退甚至会让全世界因此遭受苦难;上一秒钟还在采取遏制打压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行动,下一秒钟又假惺惺地担忧起了中国经济疲软所造成的风险。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应该“强壮”,什么时候应该“衰弱”,得看当天他们需要哪套剧本。要是采信他们的话,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认知一定是极其错乱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遭遇经济和社会发展困难、更加需要坚持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杂音只会消耗全球发展的信心,最终也给自己挖了坑。
只要保持大的清醒,并不难看到,对今天中国经济的长远信心有着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金融系统都处在历史上的高水平,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齐全的,中国的民用产品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科技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中国生活的安全与便捷更是有目共睹,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早已得到证明。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基本面,与过去中国经济曾遭遇过的困难甚至危机时刻相比,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基础之上,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挑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爬坡过坎走过来的,从来没有容易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不可能蹚不过面前的这条河。
关于中国经济的潜力有一个直观的例子,中国平均每千人保有220辆汽车,而美国的这一数据约为800辆,日本约为600辆。中国只需要专心办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认真听取,对于那些恶意的唱衰之音,则根本无需理会。随着视距的不断拉长,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也将随之更加凸显,这些事实将再一次碾碎那些唱衰论调,让它们像过去无数次发生的那样,变成无足轻重的历史尘埃。
当然,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规律和难处,但也有每一个阶段的机会、空间和潜力。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基础太过薄弱,显性的增长空间因此也更大。现在我们各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好像容易干的事都干了,就剩下一些难啃的骨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中国人的生活没有达到至善至美的状态,中国经济就永远有着向上的空间和潜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是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国经济也会因此生生不息。(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中国的发展将击碎一切唱衰杂音)
最近在一些美西方舆论中,“中国经济崩溃论”又沉渣泛起。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极度唱衰今天中国经济的同时,却对过去中国经济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以制造出一种“厚古薄今”的对比和反差。但事实上,他们和一路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是同一群人,或者说同属一个群体。他们的结论早就下了,逻辑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情况来更换相应的素材。而每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出现都以这些论调自身的崩溃为结局,这一轮也不可能出现例外。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确实面临着新的困难挑战。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之概括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会议还作出了总体判断,认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概括和判断是实事求是、不避讳问题的,更是具有高度确定性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波浪和曲折,可能会让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有一些颠簸,但决不可能产生倾覆性的后果,也不会扭转前行的方向。
上海夜景,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恐怕内心也从来没有期望过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他们的叙事中充满着自相矛盾的说法。上一秒钟他们可能还在渲染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太好对其利益构成威胁,下一秒钟就开始谈论中国经济要衰退甚至会让全世界因此遭受苦难;上一秒钟还在采取遏制打压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行动,下一秒钟又假惺惺地担忧起了中国经济疲软所造成的风险。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应该“强壮”,什么时候应该“衰弱”,得看当天他们需要哪套剧本。要是采信他们的话,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认知一定是极其错乱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遭遇经济和社会发展困难、更加需要坚持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杂音只会消耗全球发展的信心,最终也给自己挖了坑。
只要保持大的清醒,并不难看到,对今天中国经济的长远信心有着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金融系统都处在历史上的高水平,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齐全的,中国的民用产品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科技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中国生活的安全与便捷更是有目共睹,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早已得到证明。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基本面,与过去中国经济曾遭遇过的困难甚至危机时刻相比,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基础之上,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挑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爬坡过坎走过来的,从来没有容易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不可能蹚不过面前的这条河。
关于中国经济的潜力有一个直观的例子,中国平均每千人保有220辆汽车,而美国的这一数据约为800辆,日本约为600辆。中国只需要专心办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认真听取,对于那些恶意的唱衰之音,则根本无需理会。随着视距的不断拉长,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也将随之更加凸显,这些事实将再一次碾碎那些唱衰论调,让它们像过去无数次发生的那样,变成无足轻重的历史尘埃。
当然,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规律和难处,但也有每一个阶段的机会、空间和潜力。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基础太过薄弱,显性的增长空间因此也更大。现在我们各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好像容易干的事都干了,就剩下一些难啃的骨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中国人的生活没有达到至善至美的状态,中国经济就永远有着向上的空间和潜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是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国经济也会因此生生不息。(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中国的发展将击碎一切唱衰杂音)
最近在一些美西方舆论中,“中国经济崩溃论”又沉渣泛起。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极度唱衰今天中国经济的同时,却对过去中国经济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以制造出一种“厚古薄今”的对比和反差。但事实上,他们和一路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是同一群人,或者说同属一个群体。他们的结论早就下了,逻辑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情况来更换相应的素材。而每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出现都以这些论调自身的崩溃为结局,这一轮也不可能出现例外。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确实面临着新的困难挑战。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之概括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会议还作出了总体判断,认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概括和判断是实事求是、不避讳问题的,更是具有高度确定性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波浪和曲折,可能会让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有一些颠簸,但决不可能产生倾覆性的后果,也不会扭转前行的方向。
上海夜景,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恐怕内心也从来没有期望过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他们的叙事中充满着自相矛盾的说法。上一秒钟他们可能还在渲染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太好对其利益构成威胁,下一秒钟就开始谈论中国经济要衰退甚至会让全世界因此遭受苦难;上一秒钟还在采取遏制打压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行动,下一秒钟又假惺惺地担忧起了中国经济疲软所造成的风险。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应该“强壮”,什么时候应该“衰弱”,得看当天他们需要哪套剧本。要是采信他们的话,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认知一定是极其错乱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遭遇经济和社会发展困难、更加需要坚持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杂音只会消耗全球发展的信心,最终也给自己挖了坑。
只要保持大的清醒,并不难看到,对今天中国经济的长远信心有着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金融系统都处在历史上的高水平,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齐全的,中国的民用产品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科技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中国生活的安全与便捷更是有目共睹,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早已得到证明。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基本面,与过去中国经济曾遭遇过的困难甚至危机时刻相比,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基础之上,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挑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爬坡过坎走过来的,从来没有容易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不可能蹚不过面前的这条河。
关于中国经济的潜力有一个直观的例子,中国平均每千人保有220辆汽车,而美国的这一数据约为800辆,日本约为600辆。中国只需要专心办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认真听取,对于那些恶意的唱衰之音,则根本无需理会。随着视距的不断拉长,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也将随之更加凸显,这些事实将再一次碾碎那些唱衰论调,让它们像过去无数次发生的那样,变成无足轻重的历史尘埃。
当然,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规律和难处,但也有每一个阶段的机会、空间和潜力。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基础太过薄弱,显性的增长空间因此也更大。现在我们各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好像容易干的事都干了,就剩下一些难啃的骨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中国人的生活没有达到至善至美的状态,中国经济就永远有着向上的空间和潜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是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国经济也会因此生生不息。(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中国的发展将击碎一切唱衰杂音)
最近在一些美西方舆论中,“中国经济崩溃论”又沉渣泛起。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极度唱衰今天中国经济的同时,却对过去中国经济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以制造出一种“厚古薄今”的对比和反差。但事实上,他们和一路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是同一群人,或者说同属一个群体。他们的结论早就下了,逻辑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情况来更换相应的素材。而每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出现都以这些论调自身的崩溃为结局,这一轮也不可能出现例外。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确实面临着新的困难挑战。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之概括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会议还作出了总体判断,认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概括和判断是实事求是、不避讳问题的,更是具有高度确定性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波浪和曲折,可能会让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有一些颠簸,但决不可能产生倾覆性的后果,也不会扭转前行的方向。
上海夜景,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恐怕内心也从来没有期望过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他们的叙事中充满着自相矛盾的说法。上一秒钟他们可能还在渲染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太好对其利益构成威胁,下一秒钟就开始谈论中国经济要衰退甚至会让全世界因此遭受苦难;上一秒钟还在采取遏制打压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行动,下一秒钟又假惺惺地担忧起了中国经济疲软所造成的风险。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应该“强壮”,什么时候应该“衰弱”,得看当天他们需要哪套剧本。要是采信他们的话,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认知一定是极其错乱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遭遇经济和社会发展困难、更加需要坚持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杂音只会消耗全球发展的信心,最终也给自己挖了坑。
只要保持大的清醒,并不难看到,对今天中国经济的长远信心有着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金融系统都处在历史上的高水平,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齐全的,中国的民用产品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科技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中国生活的安全与便捷更是有目共睹,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早已得到证明。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基本面,与过去中国经济曾遭遇过的困难甚至危机时刻相比,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基础之上,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挑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爬坡过坎走过来的,从来没有容易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不可能蹚不过面前的这条河。
关于中国经济的潜力有一个直观的例子,中国平均每千人保有220辆汽车,而美国的这一数据约为800辆,日本约为600辆。中国只需要专心办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认真听取,对于那些恶意的唱衰之音,则根本无需理会。随着视距的不断拉长,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也将随之更加凸显,这些事实将再一次碾碎那些唱衰论调,让它们像过去无数次发生的那样,变成无足轻重的历史尘埃。
当然,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规律和难处,但也有每一个阶段的机会、空间和潜力。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基础太过薄弱,显性的增长空间因此也更大。现在我们各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好像容易干的事都干了,就剩下一些难啃的骨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中国人的生活没有达到至善至美的状态,中国经济就永远有着向上的空间和潜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是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国经济也会因此生生不息。(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中国的发展将击碎一切唱衰杂音)
最近在一些美西方舆论中,“中国经济崩溃论”又沉渣泛起。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极度唱衰今天中国经济的同时,却对过去中国经济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以制造出一种“厚古薄今”的对比和反差。但事实上,他们和一路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是同一群人,或者说同属一个群体。他们的结论早就下了,逻辑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情况来更换相应的素材。而每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出现都以这些论调自身的崩溃为结局,这一轮也不可能出现例外。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确实面临着新的困难挑战。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之概括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会议还作出了总体判断,认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概括和判断是实事求是、不避讳问题的,更是具有高度确定性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波浪和曲折,可能会让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有一些颠簸,但决不可能产生倾覆性的后果,也不会扭转前行的方向。
上海夜景,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恐怕内心也从来没有期望过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他们的叙事中充满着自相矛盾的说法。上一秒钟他们可能还在渲染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太好对其利益构成威胁,下一秒钟就开始谈论中国经济要衰退甚至会让全世界因此遭受苦难;上一秒钟还在采取遏制打压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行动,下一秒钟又假惺惺地担忧起了中国经济疲软所造成的风险。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应该“强壮”,什么时候应该“衰弱”,得看当天他们需要哪套剧本。要是采信他们的话,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认知一定是极其错乱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遭遇经济和社会发展困难、更加需要坚持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杂音只会消耗全球发展的信心,最终也给自己挖了坑。
只要保持大的清醒,并不难看到,对今天中国经济的长远信心有着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金融系统都处在历史上的高水平,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齐全的,中国的民用产品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科技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中国生活的安全与便捷更是有目共睹,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早已得到证明。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基本面,与过去中国经济曾遭遇过的困难甚至危机时刻相比,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基础之上,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挑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爬坡过坎走过来的,从来没有容易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不可能蹚不过面前的这条河。
关于中国经济的潜力有一个直观的例子,中国平均每千人保有220辆汽车,而美国的这一数据约为800辆,日本约为600辆。中国只需要专心办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认真听取,对于那些恶意的唱衰之音,则根本无需理会。随着视距的不断拉长,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也将随之更加凸显,这些事实将再一次碾碎那些唱衰论调,让它们像过去无数次发生的那样,变成无足轻重的历史尘埃。
当然,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规律和难处,但也有每一个阶段的机会、空间和潜力。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基础太过薄弱,显性的增长空间因此也更大。现在我们各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好像容易干的事都干了,就剩下一些难啃的骨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中国人的生活没有达到至善至美的状态,中国经济就永远有着向上的空间和潜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是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国经济也会因此生生不息。(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中国的发展将击碎一切唱衰杂音)
最近在一些美西方舆论中,“中国经济崩溃论”又沉渣泛起。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极度唱衰今天中国经济的同时,却对过去中国经济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以制造出一种“厚古薄今”的对比和反差。但事实上,他们和一路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是同一群人,或者说同属一个群体。他们的结论早就下了,逻辑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情况来更换相应的素材。而每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出现都以这些论调自身的崩溃为结局,这一轮也不可能出现例外。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确实面临着新的困难挑战。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之概括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会议还作出了总体判断,认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概括和判断是实事求是、不避讳问题的,更是具有高度确定性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波浪和曲折,可能会让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有一些颠簸,但决不可能产生倾覆性的后果,也不会扭转前行的方向。
上海夜景,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恐怕内心也从来没有期望过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他们的叙事中充满着自相矛盾的说法。上一秒钟他们可能还在渲染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太好对其利益构成威胁,下一秒钟就开始谈论中国经济要衰退甚至会让全世界因此遭受苦难;上一秒钟还在采取遏制打压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行动,下一秒钟又假惺惺地担忧起了中国经济疲软所造成的风险。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应该“强壮”,什么时候应该“衰弱”,得看当天他们需要哪套剧本。要是采信他们的话,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认知一定是极其错乱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遭遇经济和社会发展困难、更加需要坚持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杂音只会消耗全球发展的信心,最终也给自己挖了坑。
只要保持大的清醒,并不难看到,对今天中国经济的长远信心有着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金融系统都处在历史上的高水平,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齐全的,中国的民用产品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科技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中国生活的安全与便捷更是有目共睹,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早已得到证明。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基本面,与过去中国经济曾遭遇过的困难甚至危机时刻相比,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基础之上,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挑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爬坡过坎走过来的,从来没有容易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不可能蹚不过面前的这条河。
关于中国经济的潜力有一个直观的例子,中国平均每千人保有220辆汽车,而美国的这一数据约为800辆,日本约为600辆。中国只需要专心办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认真听取,对于那些恶意的唱衰之音,则根本无需理会。随着视距的不断拉长,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也将随之更加凸显,这些事实将再一次碾碎那些唱衰论调,让它们像过去无数次发生的那样,变成无足轻重的历史尘埃。
当然,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规律和难处,但也有每一个阶段的机会、空间和潜力。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基础太过薄弱,显性的增长空间因此也更大。现在我们各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好像容易干的事都干了,就剩下一些难啃的骨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中国人的生活没有达到至善至美的状态,中国经济就永远有着向上的空间和潜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是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国经济也会因此生生不息。(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中国的发展将击碎一切唱衰杂音)